枸杞,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药食同源作物,其种植过程中面临着病虫害的挑战,吡蚜酮和螺虫乙酯作为常用农药,其在枸杞上的残留问题备受关注。近日,一项针对药食同源作物枸杞上吡蚜酮、螺虫及其四种代谢物的降解、加工因素及风险评价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该成果发表在经典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中科院1区,IF5.7)上,该研究由青海大学绿色农药环境与生态安全评估的研团队主导,成果以青海大学陈红雨和李玮老师为共同第一作者,翁华老师为通讯作者。
研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吡蚜酮和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枸杞生长过程中的降解规律,明确加工过程对这些农药残留的影响,并对其潜在风险进行科学评估。这不仅关乎枸杞的质量安全,也对保障消费者健康以及枸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首先通过田间试验,跟踪吡蚜酮、螺虫乙酯及其四种代谢物在枸杞植株上的浓度变化,监测其降解动态。同时,模拟了多种常见的枸杞加工方式,如泡茶、烹煮、酿酒等,分析加工前后农药残留量的变化。在风险评价环节,结合毒理学数据和实际检测的残留水平,运用风险评估模型对消费者因食用枸杞而摄入这些农药的潜在健康风险进行了量化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吡蚜酮和螺虫乙酯在枸杞上均呈现出一定的降解趋势,其降解速率受环境因素和时间的综合影响。加工过程对农药残留有显著影响,例如清洗能够有效降低部分农药残留,而烘干过程则可能导致某些代谢物浓度相对升高。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在正常食用量下,消费者因食用枸杞而暴露于这些农药的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此项研究为枸杞种植区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种植户优化种植和加工流程,进一步保障枸杞的质量安全。未来,科研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农药的行为,为枸杞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更多技术支持。